“经济寒流,文化取暖”,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逆势上扬,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令人惊喜不已,也不禁让人为文化产业的美好前景浮想联翩。
但是在赞扬和憧憬之余,似乎更应保持头脑清醒:现在的良好势头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中国要真正实现文化产业大国乃至文化产业强国的梦想,还有无数的急流险滩要跨越,还有无数的艰难险阻要克服。
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弄懂什么是文化产业。现在一提“文化产业”,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产业”,想到的是市场、是销售收入、是利润。但是且慢,这里要问一句:“文化产业的前提和核心是什么?”窃以为,是“文化”,而不是“产业”。没有文化,谈何产业?文化之所以能成为产业,首先是因为某种文化产品具有广泛的受众,因而有利可图,遂成为产业。社会大众走进影院、购买图书、欣赏音乐……不是因为这些产业如何有利可图,而是因为这些文化产品能带来精神享受。换句话说,人们是被文化所吸引,产业因此而诞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化就是文化产业的“源头活水”。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是题中应有之义吗?还用得着特意强调?是的,正因为是题中应有之义才容易习焉不察,更需要提醒。不要以为只要按照产业的原则和方式来做文化,就能做成文化产业,而忽视了更根本的文化创造。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创造出能为社会大众所喜闻乐见、能够引领时代前进的先进文化,才能走活文化产业这盘棋。
强调文化产业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品格,不是否定其产业属性和市场取向,而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产业。只有那些艺术精湛、思想深刻、情感真挚的精品力作才能从根本上造就一个庞大的文化产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粗制滥造、缺乏创意、跟风模仿的劣作只会败坏产业的发展。因此,衡量一个国家文化产业实力,不仅仅要看文化产品的总量,更应看文化产品的质量。
在许多国家,文化产业又称创意产业,强调“人的智慧和灵感是一切的源头”。而创意绝不是靠钱能买来的,更不是靠市场化运作能运作出来的。好酒需要酝酿,好茶需要发酵,文化需要积累。文化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具有长远眼光,绝不能急功近利。而急功近利正是今天许多被美好前景所诱惑,急于进入文化产业的中国投资人的痼疾。
这方面我们真的需要向先进学习。美国导演卡梅隆为了创作《阿凡达》,从构思到写剧本到制作专用器材,历时14年。《功夫熊猫》的创作团队也是历时5年打磨才拿出这部横扫全球票房的动画片。畅销作家丹·布朗在《达·芬奇密码》大获成功之后足足6年才拿出最新的小说《失落的密符》。文化产业需要的是真正热爱文化,有精益求精的文化追求,有甘坐冷板凳的耐心和勇气的人。
张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