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召开期间,“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这一时代文化精神,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与会人士一致认为,这是对广东文化精神的深刻总结和科学概括,是广东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广东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最有力的思想文化动力,这一口号的提出,使广东文化建设有质的飞跃。与此同时,他们就建设文化强省展开了热烈讨论,积极建言献策,“深究”广东文化。“第一经济大省”得益于文化上“敢为天下先”,“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应得到进一步弘扬,已成为各方共识。
像抓经济建设那样抓文化建设
“广东人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朱明国说,从1840年以来,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从康梁的戊戌变法到孙中山的共和思想,从改革开放设立经济特区,到邓小平同志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总书记科学发展观思想的首次提出,凡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均与广东有关,这种“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要大力弘扬。
广东为何能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副省长李容根说,这得益于广东的文化,“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文化让广东在全国先行一步。他认为,广东要像抓经济建设那样抓文化建设,像抓投资环境那样抓文化环境建设,像满足人民群众物质需求那样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
“文化建设不仅是办几个文化项目、出几个文化名人,而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紧紧相连。”阳江市委书记林少春说,文化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这一观点引起共鸣。省人口计生委主任张枫建议,在《纲要》中适当加入性文化内容,要正视性文化、引导性文化、弘扬性文化,发挥性文化在指导优生优育、提高公民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广东等方面的作用。
像抓“菜篮子”一样抓“脑袋子”建设
与会人员也指出了当前文化建设存在的一些不足,其中一项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平衡。
省政协副主席陈蔚文说,现在社会上普遍缺少一种文化的力量、文化的精神,也缺少更多引导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载体。中山市委宣传部部长丘树宏则表示,文化建设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现在仰望星空太少。
广东省电影家协会主席、珠江电影集团董事长刘红兵举例说,目前广东电影发展存在城乡区域不平衡和产生消费不平衡问题,电影产业80%集中在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广东文化电影消费连续六年高居全国第一,但广东自身精品力作很少。
对此,省政协主席黄龙云表示,要突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特别关注农村和粤东西北地区的文化需求和文化发展,加大力度予以扶持,努力实现广东文化的协调发展。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广电局局长杨健也表示,建设文化强省要树立“文化民生”意识,要把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放在与教育、医疗、就业同样重要的位置来对待,尤其要改变农村文化公益服务“可有可无”、“可多可少”、“可远可近”的错误观念。省政协副主席汤炳权称,要十分注重营造文化强省建设的良好氛围,要像抓“菜篮子”、“米袋子”工程一样,抓好“脑袋子”工程。
广东要成为新兴文化业态的引领地
广东要成为新兴文化业态的引领地!汪洋的这一句话引起了与会人员的高度关注。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局长古伟中称,要处理好文化建设与现代科技发展的关系,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和引导,使信息网络成为发展先进文化、传播先进文化的平台。
深圳市市长许勤说,要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做大做强,发挥广东高科技产业发达的优势,促进科技与文化产业结合,培育新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业态。
省委副秘书长黄汉标建议促进科技、金融、工业设计等相结合,通过提高制造业的文化元素和科技元素含量,加大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大力发展设计产业,着力把广东建成新兴文化业态的引领地。
“要总结和发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东流行音乐繁荣的经验。”省政府副秘书长江海燕称,要发挥广东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鼓励社会、民间力量发展文化,鼓励文化中介参与文化建设。
与港澳联手打造岭南文化繁荣地带
汪洋在报告中还强调,广东建成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生力军,众多与会人员为此建言献策。广东海事局党组书记刘恒伟说,广东作为外贸大省和海洋大省,无论经济还是思想文化都是面向世界的,建议突出广东海洋文化的特点。黄龙云表示,要注重突出广东文化开放兼容的特质,在更大的范围思考和规划文化发展问题,可考虑与港澳联手打造岭南文化新的繁荣地带。汤炳权也认为,广东要十分注重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吸收人类文明成果、把“走出去”与“引进来”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合作。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说,要像开放经济市场一样开放文化市场,建议加大文化“请进来”力度,放宽文化准入门槛,科学管理互联网。“广东华人华侨文化在我国华侨文化的重要地位,应该把广东建设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华人华侨文化交流中心。”省侨办主任吴锐成认为,下一步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发挥广东独特的地缘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南方日报记者雷辉
徐林周志坤
■纵深广东省社科联主席田丰解读“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文化内涵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与岭南文化一脉相承
南方日报讯(记者/郭珊见习记者/吴敏)广东文化的特质是什么?这个问题争论了许多年,在省委十届七次全会上终于一锤定音: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短短8个字追溯了广东近代以来的文化源头,更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这句话应当如何理解?广东在哪些方面应当卸下思想的枷锁,又该以什么作为建设文化强省的抓手?本报专访广东社科联主席田丰,解读“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文化内涵。
精神解读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和岭南文化一脉相承
“‘中国气派、岭南风格、广东特色’三者是民族性、历史性和现代性的统一。”
记者:这次全会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这8个字作为广东文化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最突出的地域优势。以往我们谈到广东文化时,最先想到的是“岭南文化”,但这次却是从思想层面对广东文化进行提炼和概括。您如何看待这“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这8个字的意义?
田丰:岭南文化在近代形成和发展,是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品质。经过改革开放30年,这种精神逐渐升华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可以说,“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与岭南文化一脉相承。
这种思想不仅体现在文化作品、文化经典中,更重要的是成为广东人独特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和思维方式。
记者:汪洋书记在对广东文化建设提出新目标时,曾说过,要形成“中国气派、岭南风格、广东特色”的现代文化体系。“中国气派、岭南风格、广东特色”有何内在的逻辑联系?
田丰:中国气派指的是中国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岭南风格则是第二个层次,它体现了地域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岭南文化,它体现的是广东文化的历史性,广东内在的文化积淀。广东特色则更加具有时代特征,体现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敢闯敢拼的精神特质。这三方面是民族性、历史性、现代性的统一。
文化软肋
广东没有自己的学术高地
“上世纪90年代,珠海重奖人才,不仅有20万的珠海科技奖奖金,还每人一套房一辆车,在全国引起轰动。广东应该深思,为什么现在没有了当时的魄力?”
记者:在您看来,目前在广东文化方面,哪些地方还存在不足,需要把思想上的枷锁打开?
田丰:广东文化在很多领域都曾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比如说影视作品、流行音乐等,但现在有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倾向。就拿电视节目来说,大题材不够多,创新不够多,导致了这样尴尬的现象:做高端精品节目做不过凤凰卫视,做大众化节目做不过湖南卫视。
记者:人才是文化的核心和关键,吸引不了人才、留不住人才这个问题也提了很多年。您认为症结在于何处?
田丰:我认为,原因主要有3个。第一个是话语权问题,这不仅是学术界的问题,跟整个大的时代背景有关。、从学术界来说,北京的理论氛围比较浓厚,最好的学者都在北京,因此很多广东学者出走北京,为的是获得更好的学术氛围。
第二个原因是广东缺乏学术的传播平台。如果在北京的媒体上发表一篇论文,那么全国甚至全世界都知道了。但广东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媒体的影响力相对较弱。
第三个原因是对于文化人才的待遇。广东雄厚的经济实力曾经引来很多文化人才“孔雀东南飞”,但现在这个优势已经不明显了。
记者:人才出走,话语权旁落,吸引不了新的人才,这似乎成为了一个恶性循环。要破解这个恶性循环,应该从何处入手?
田丰:上世纪90年代,珠海重奖人才,不仅有20万的珠海科技奖奖金,还每人一套房一辆车,在全国引起轰动。广东应该深思,为什么求贤若渴,现在却没有了当时的魄力?广东应该更大力度地对重点学科、特色学科进行扶持,提供给学者更好的工作条件,以财求才。
建言献策
应建立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
广东地域特色文化研究,从时代和发展的角度看,是推动民族文化的千秋功业。
记者:这次全会列席文化名人、导演孙周曾经说,广东有着天然的地域优势,接受新观念、新技术非常容易,但这也造成了广东文化“拿来主义”倾向比较严重,缺乏自主原创,目光比较短浅。您是否同意这个观点?
田丰:我同意,广东“穿堂风”、只开花不结果的现象由来已久。对于广东来说,要给文化、特别是特色文化营造一个轻松、交流的环境,引入竞争机制,不要想着怎么样尽快把学术成果转化成经济利益,对于特显广东优势和特色的项目,要一抓到底。
记者:您特别强调对于广东地域特色文化的研究,在发展地域特色文化研究方面有什么新的思路,使之成为广东的学术高地?
田丰:广东地域特色文化研究,从时代和发展的角度看,是推动民族文化的千秋功业。而且,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还可以同旅游、动漫相结合,最终转化为文化产业。
■众论
廖红球(省作家协会主席):
推动更多作家
越过长江走向全国
经过多年的打造,广东青年作家群已经初具规模。我们去年8月在北京举办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岭南文学新实力’‘十家’作品研讨会”。推出了10位广东的中青年作家,在全国范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些作家在广东乃至全国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作品也大多彰显着广东人精神。例如农民工作家王十月反映制造业生存现状的作品《国家订单》,在《新华文摘》上以16册页的篇幅全文转载,足以证明广东作家的影响力。还有郑小琼、盛可以这些青年作家也都是极具实力的。今年我们计划再推几位作家,推动更多的广东作家过长江、过黄河。
许钦松(广东画院院长):
力争广东画院新址
成广东建筑新地标
汪洋书记在文化强省全委会上多次提到美术,他建议让更多的人去看美术展。我们正紧锣密鼓地组织实施“首届广东大学生美术作品双年展”,希望在全省高校搭建一个交流、展示、服务平台,宣传广东高校美术教学成果,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风采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推动美术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反映当代大学生在美术创作、课堂学习及其艺术的创新,进一步增强和提升我省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和水平。
广东画院新址目前已经定址白云新城,争取在年内动工。我很庆幸的是,画院在外观设计、内庭、采光、通风上,强调保留了“清泉石上流”的岭南元素,力争成为广东的新地标建筑。
田丰(省社科联主席):
加快筹备建设
特色文化研究基地
省社科联将以学科建设为工作重点,尤其是那些能体现岭南学术优势、特色的学科研究,例如粤港澳合作、广东近代史的研究,如孙中山、康梁等历史人物的研究,再如广东产业经济和岭南文化的研究。还要抓重点基地的建设,我们根据各地特点,设立了11个特色文化研究基地,例如佛山基地研究重心是广府文化,梅州基地研究客家文化。
白洁(省文联党组书记):
将为20位艺术家
颁“终身成就奖”
今年适逢省文联成立60周年,省文联计划趁文化强省建设的这股东风,加快落实实施高端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工程,在落实激励评价机制的层面上,率先对红线女等20位艺术家颁发“终身成就奖”,还有“德艺双馨”和“新世纪之星”的奖项,也将视实际情况进行奖励。(记者李文龙 记者郭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