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妇女健康水平,是当今国际社会特别关注的话题,也是各国政府为促进社会进步而优先行动的领域。妇女儿童健康不仅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建国后政府加大了对妇幼保健的投入
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大量参与到社会生产之中,政府非常重视妇女的健康和劳动能力,加大了对妇幼保健的投入。在广东,政府派大批医务工作者到基层从事调查,建立了卫生防疫系统和妇幼卫生学校,妇女和婴幼儿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60—70年代,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科学两度被迫停顿,但却有个一枝独秀的项目———中山医学院进行了“农村妇女劳动负荷卫生标准”的调查,体现出妇女的健康与劳动能力受到高度重视。
健康权是妇女的基本权利
近30年来,国际社会和中国政府都非常关注妇女健康问题,人们对妇女健康的概念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健康权是妇女的基本权利,妇女有权利获得医疗保障和卫生保健服务;妇女健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与医疗技术、卫生保健、免疫预防、营养卫生等机制协调、配套,同时也与妇女的经济能力、社会地位、文化观念密切相关。如今,政府已经把妇女健康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
我国政府重视从法律和政策上保护妇女的健康,建立了以“一法两纲”为核心的保障妇女健康的法律法规和规划体系,各级政府层层落实。1998年广东省人大颁布了《广东省母婴保健管理条例》,2001年省政府发布了《广东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简称“两规”),省卫生厅、省妇联等部门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妇幼卫生”,实施“妇幼安康工程”,“重点解决贫困、特殊妇女儿童的就医问题”。法律保障、领导重视、规划明确,保障了我省妇女儿童健康,提高了出生人口素质,进而也促进了广东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广东虽然是经济强省,但妇幼卫生事业也遇到较大困难,主要是城乡之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较大,出生性别比偏高,出生缺陷发病率逐年走高,流动人口中的妇儿健康问题严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省政府下大决心,加大投入,对症下药。从“两规”的实施情况来看,农村、贫困县和弱势群体是工作的重点: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大统筹力度,提高筹资水平和保障标准;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建设,实施“每村一个卫生站、一名医生”建设计划,扶持欠发达地区上百间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加大计划生育服务力度;加大三级预防措施,积极干预和遏制出生缺陷;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改善妇女儿童的生存环境。如今,我省的卫生服务观念和模式逐渐从以病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治病与保健相结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妇幼保健网络。新的理念催生出新的实践模式,并带动我省妇女健康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建立持续有效的妇女健康服务体系
建立持续有效的妇女健康服务体系,必须以妇女的需求为中心,鼓励妇女和社区民众参与。妇女的健康意识、医疗保健的可及性、妇女的经济能力和自主决定等因素是环环相扣的。为此,广东省妇联持续开展“百万妇女卫生健康行”活动,为广大妇女送健康理念、送健康知识、送健康服务。整合社会资源,依托妇女学校,开展卫生健康知识的教育和宣传,举办免费咨询、义诊活动,提供妇科疾病筛查服务。近年来,全省妇联系统共开展了卫生健康讲座、义诊咨询4000多场次,为101万妇女提供了妇科疾病检查。这种重视妇女参与、关注妇女知识能力建设、注重预防的方式,将会产生辐射效应,有助于妇女自身的发展和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随着妇女健康意识的增强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乡妇女的医疗和保健需求必将迅速增加且更多样化,现有的服务模式和服务水平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对此,政府应进一步转变观念,优先提供妇幼卫生公共产品,提供更多免费服务项目,并保证社会弱势和边缘群体能够获得这些服务。除了政府投入,还可以发掘民间资源,整合学者、志愿者的力量,创新工作方式。
百年走过,人们对妇女健康的理解逐步加深,妇女健康关系到每一位女性的身心发展,是妇女的基本权利。妇女健康的指标不仅反映社会的经济和医疗水平,更衡量社会与制度的文明程度。
作者系中山大学性别教育与研究中心副主任 柯倩婷